乾清宫,内廷后三宫之一,位于北京市故宫内廷中路。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,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(1798年)所建。
皇帝把自己的居室定名为“乾清”,即是说在他的统治下,天下可得到清平和安宁,《道德经》曰:“天得一以清”。
乾、坤代表着天地,《易经》曰:“乾,天也”,天地相交焉泰。“为紫微正中”,紫微是北诬北极星,在天的正中,极明亮,又有众星环绕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曰:“紫微,大帝之座也,天子之常居也”。
在封建社会中,把天看作是万物的主宰,皇帝则是“真龙天子”,“受命于天”,所以乾清宫的建染布局严格地按照君权神授的思想,突出了一个“天”字,并代表了天子的神圣和威严。
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,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,连廊面阔9间,进深5间,建筑面积1400㎡,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,檐角置脊兽9个,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,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,饰金龙和玺彩画,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。
殿内明间、东西次间相通,明间前檐减去金柱,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,以扩大室内空间。后檐两金柱间设屏,屏前设宝座,宝座上方悬“正大光明”匾。
东西两梢间为暖阁,后檐设仙楼,两尽间为穿堂,可通交泰殿、坤宁宫。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栏杆的高台甬道伸延至乾清门,露台上陈放着铜龟、铜鹤各二,日晷、嘉量各一,宝鼎四个。铜龟、铜鹤是古代吉祥图案中常用的动物纹饰,寓意万寿无疆。晷是测定时辰的,嘉量是古代容积标准量器。
东西丹陛下有文石台两个,上安设铜质鎏金的江山社稷亭,象征着皇帝是江山和土地的唯一占有者和最高统治者,显示了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威。
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,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,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,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。
由于宫殿高大,空间过敞,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。据记载,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,分上下两层,共置床27张,后妃们得以进御。
由于室多床多,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,以防不测。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,且防范森严,但仍不能高枕无忧。
据记载,嘉靖年间发生“壬寅宫变”后,世宗移居西苑,不敢回乾清宫居住。明朝末年乾清宫发生过有名的“红丸”、“移宫”两大案件。所谓“红丸案”,就是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,明末泰昌帝(朱常洛)在这里吃了“红丸仙丹”而致死。
而“移宫案”,则是泰昌帝死后,一部分大臣强迫泰昌皇帝的宠妃李选侍搬出乾清宫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,直入紫禁城,崇祯皇帝走投无路,在乾清宫写下了绝命诏书,命住在坤宁宫的皇后自尽,把住在昭仁殿的昭仁公主砍伤,自己则仓皇逃跑,吊死煤山(景山)。
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,还捣毁了乾清宫正中悬挂的“敬天法祖”匾额。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。
清代康熙以前,这里沿袭明制,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,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、批阅奏章、处理日常政务、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、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。
一些日常办事机构,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,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,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。
雍正元年曾下诏,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“正大光明”匾后。康熙、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。
清代,每年凡元旦、万寿节等节日,都要在乾清宫举行赐宴活动,唯有千叟宴规模最大,场面最盛。
康熙六十一年春,召集叟老千余人,宴燕于乾清宫前,赋诗并赐众叟寿仗。乾隆五十年正月,弘历为庆祝国家殷实富足,在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比康熙时规模更大,有三千耆老入宴。“入宴者赐如意、寿杖、朝珠、绸锻等物,盛况非凡,礼节繁缛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